中国网评论员 戚易斌
经过八年马拉松长跑,备受关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瓜熟蒂落,这意味着全球最大自贸区正式诞生。
RCEP谈判于2012年由东盟10国发起,邀请中国、澳大利亚、印度、日本、韩国、新西兰6个对话伙伴国参加。该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,形成一体化大市场。此次签署RCEP的共有15个成员国,总人口达22.7亿,GDP达26万亿美元,出口总额达5.2万亿美元,均占全球总量约30%。
RCEP成员均是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。商务部数据显示,2020年1至9月,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贸易总额达10550亿美元,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。RCEP的达成,有助于中国稳外贸、稳外资,发展健康、可持续、平稳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关系,为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。
对区域内国家来说,RCEP将促进亚太区域贸易投资增长,加强区域产业链、供应链稳定,对本区域内的商品、技术、服务、资本,以及人员跨境流动都有非常大的好处。而对于世界来说,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,贸易投资持续疲软的情况下,RCEP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成果,不但能激发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力,也有助于维护自由贸易,提振全球经贸信心。
另外,RCEP成员有发达国家,有发展中国家,更有一些最不发达国家,成员间经济体制、发展水平、规模体量等差异巨大。彼此差异巨大的国家能够走在一起,对于未来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也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。
作为亚洲的新兴经济体之一,印度原本也是RCEP谈判的对话伙伴国。但在2019年11月于泰国曼谷举行的第三次RCEP领导人会议上,印度却宣布放弃加入。印度方面给出的解释是,在关税、贸易逆差、非关税壁垒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分歧。换句话说,印度认为RCEP门槛太高,担忧一旦“跟团”推行贸易自由化,很多产业会受到冲击。
应该说,印度的这种担忧并不多余。多年来,印度一直在推行工业化,但产业机构不合理的病症并未得到矫正。目前,印度的服务业占到了GDP的50%,制造业仅占15%左右。无论是辛格政府,还是莫迪政府,都加大了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力度,试图学习中国改革开放模式,推动印度工业化,振兴本国制造业。但经过多年努力,效果并不明显。一大原因便是印度基础建设太薄弱,比如港口、铁路、机场等建设不足,无法满足运力需要和效率要求,这削弱了吸引外资能力,也压制了工业发展。为此,印度强化了对国内工业、农业等产业的保护力度,自2015年起,印度就接连出台了对钢铁产业的保护令。而根据RCEP协议的要求,印度在未来15年内要对约90%的进口商品进行关税削减。新德里自然不能接受。
降低关税,开放国门,的确会带来一定挑战。18世纪末,法国曾希望与英国签署《伊甸条约》融入“全球化”,让更多法国产品走向海外市场,谁知英法经济实力严重不对称下,法国工农业双双受到冲击,农民涌入城市、工人大量失业,最终诱发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。所以,各国对开放的惯例通常是有条不紊、有先有后。
不过,印度的问题更多出在了改革“惰性”上。这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,以及政党政治搅局分不开。印度的“半途而废”,整体来看对RCEP影响不大。即便少了13亿的人口和市场,RCEP仍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。尽管印度未来可能重新入群,RCEP也欢迎印度能够尽快加入,但错失了这趟“首班车”,难免会与一些机会擦肩而过,甚至掣肘了它的发展。
中国加入世贸组织(WTO)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。入世之初,国内舆论也出现过纷争,不少人担心中国的弱势产业很难承受外来竞争的冲击。然而实践证明,中国入世吸引外资企业加快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,形成“鲶鱼”效应,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优化升级。如今,RCEP的开放标准和水平更高,这意味着中国在高端技术和高品质商品上将面临来自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等国的竞争压力。而这种压力也将倒逼中国进一步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步伐。
世界大势浩浩荡荡,开放发展不可阻挡。当各国在提升竞争力上你追我赶、摩拳擦掌时,不主动改革,而是一味地保护本国经济,只会被甩得更远。印度如果能克服弱者心态,抓住机遇促进国內经济贸易领域的改革,也可以成为受益者。(责任编辑:唐华 蔡晓娟)
Copyright ©山东森特克液压有限公司 | 螺纹插装阀&二通插装阀应用专家 | 致力于插装阀集成系统优订制&液压伺服控制系统,Inc.All rights reserved. 鲁ICP备16019183号